听课随笔12:做到心中三个“有”
第一,教师心中有教材。
关于教材的处理,我以前关注较多,并且初步形成四句话:吃透课标精神,把握教材意图,用足教材内容,整合教学素材。首先要强调的是,这里的“教材”应该指教学素材,包括课标、课本、教师用书以及其他教学辅助用书、用具。关于以上四句话的含义这里不再赘述。
第二,教师心中有学生。
课堂教学越来越关注面向全体学生,强调以生为本。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,反映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真正体现。表现在仍然以教学任务为中心,以完成教学计划为目标,以体现教学环节齐全为支撑,以实现教学形式为动力,课堂教学要么热热闹闹、要么紧紧张张、要么飘飘渺渺,形而下的东西太多,完全看不出来学生在教师心目中处于何种地位。
以生为本的教学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一是教学准备阶段是否对学生学习基本情况、思维基本能力有明确的认识,是否结合学生真是认知水平开展准备工作。二是教学实施环节是否基于学生年龄、习惯、兴趣开展教学活动,是否能紧紧抓住学生思维活动,是否有利于学生知识积累和思维能力培养。三是检测提升阶段是否有利于当堂知识和能力巩固,是否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和提升。以课堂设问为例,没一个问题的设计,能不能做到贴近学生认知水平,难度是否处于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,是否有利于问题生成,是否具有承上启下功能;一个个问题是否形成思维量螺旋上升的问题串,能否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和提高。
简言之,课堂教学设计、活动组织、达标检测等一系列工作的实施都要以学生现有习惯、兴趣、水平、能力为要旨,离开这一基本出发点,任何教学活动只能是空中楼阁、海市蜃楼——虽然好看,但不现实,必然不会有良好效果。
第三,教师心中有自我。
之所以有这种不近人情的观点,主要是有些老师为了达到某种效果,往往达到“忘我”状态。教学形式、教学活动等单纯以迎合某种需要,忘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,忘了教学的核心价值。教学中没有了自我,也就没有了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、没有了自己对教学过程的把握、没有了自己对学生最基本的认知,为形式而形式、为教学而教学。丧失了教学的“灵魂”,也就湮没了自己的个性,教学没有特色、看不到亮点,更谈不上张扬学生个性,发展学生能力。
二〇一四年十一月十七日
评论